執教、問診與著述五十載不輟的醫界泰斗

 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戴東原 董事長

選自糖尿病關懷基金會二十周年紀念專刊  

 1997 年,由糖尿病相關產業與醫界前輩成立的「糖尿病關懷聯盟」,在長治久安的積極考量下,正式轉型成為「糖尿病關懷基金會」。大夥們眾志成城,擁有醫療相關的豐富知識、先進資源與滿腔熱忱;然而萬事俱備,基金會會務的開展,還需要一位德高望重、能起表率典範的大家長領航。在許多業界和醫界人士的推舉之下,基金會邀請到時任台大醫院院長的 戴東原醫師出任董事長,帶領眾人迎接新局。談起二十年前的這段往事,戴院長仍如數家珍:「我從 1970 年踏入新陳代謝科,至今將近五十年,始終沒有離開過『糖尿病』這個領域。」從成大醫院、省立桃園醫院、台大醫院,到現在的台北仁濟院,戴院長笑稱:「我都說自己是『靠糖吃飯』。」投身糖尿病領域數十年,戴院長很重視管理之道。正是結合了醫療專業、管理效率與無私關懷的特質,使 戴董事長無論是在舉步維艱的創業環境初期,抑或是穩健發展的現在,都是基金會強而有力的倚靠。

 伴隨著基金會走過二十年歲月,戴院長除了見證基金會的成長茁壯,對於這二十年前後,糖尿病在台灣社會中所帶來的變化,也有相當深刻的感觸。「我認為最大的差別是病人的數量,還有高齡病友的比例增加很多。」這樣的現象,反映了現代社會中「多吃、少動」的普遍問題;幸而,隨著基金會、衛教協會等組織與醫療院所的努力,以及醫事技術的進步,患者平均壽命如今已有顯著增加。「大家的努力獲得了不錯成果,要說有什麼缺憾的話,那就是『根治』始終是無解的謎。」戴院長語重心長的說,「在美國做研究的時候,同業的說法讓我印象很深刻,那就是:『上帝曉得,其他人不曉得。』」既然難以消滅疾病,基金會於是將心力著重在「預防」與「控制」上。「最好的治療方法,就是不要讓他發病。」戴院長說。雖然糖尿病現在已經不是什麼「絕症」,但總是難免對生活造成一些束縛,若能減少疾病發生,或能早期接受治療,情況將與「產生併發症才治療」截然不同。至於在疾病管理的觀念上,戴院長也認為現在和二十年前有很大的差別:「以前照護是以醫生叮囑為主,多是命令式的;現在基本上則以病人為中心,需要自我管理。」他說。縱使藥物與醫療工具已經相當發達、便利,但能否與糖尿病和平共處,追根究柢仍視乎病患是否有決心與毅力落實自我管理。「若是獲得比較好的控制,病人的生活品質比起以前可以提昇很多。但是就像我常和病友叮囑的:『嘴是長在你的臉上;手、腳是長在你的身上。』做與不做還是在病患自己,醫護人員只能夠扮演從旁協助的角色。」

 談起基金會二十年來的所見所聞,參與甚深的戴院長歷歷在目;然而提及基金會本身,戴院長言必稱「大家...」,對於在基金會的無私奉獻,他極其謙遜,也對自我養成過程中的貴人前輩和身邊夥伴充滿感激。包括剛入行時追隨的「健康世界」雜誌社社長,台大生化學科林國煌教授、家庭醫學科的謝維詮教授兩位資深前輩的引領;台大糖尿病病友會張坤來會長堪稱典範的自我管理;以及基金會一路走來各個董監事和同仁的奉獻...是「大家」共同的努力,使基金會榮獲「管理最優獎」、「團體奉獻獎」等殊榮與肯定。「二十年來,我們不算快速,但是逐漸地成長起來。」而從台大榮退後,台北仁濟院邀請戴院長來到萬華這塊地方,開啟了另一個重要機遇,也讓戴院長對基金會有了更多不同想法。「剛來的時候,同事問我以前多做教學、研究,甚至政策面,突然跑到第一線,會不會難以適應?我說:『理論、政策講得太多,人生到了這一步,我倒想要來實踐一下』」接觸到與台大醫院患者截然不同的族群,不僅使戴院長有了新的體會,也對基金會的角色有了更多期待:「大醫院和小型診所有不同的衛教、宣導方式,但是都正以最適合當地的方式在做了;而我希望基金會,能夠做一些與醫療院所更加不同的事情。」像是在鄉下地區以行動劇觸發討論,正是戴院長觀察這些「受眾」對於政令式的宣導難以產生共鳴,而決定改採更加貼近日常生活的「情境模擬」來演譯衛教訊息的作法。經過二十年,奉獻精神未曾改變,但方法、創意,與產生的火花,都越來越多。

 談起未來,戴院長希望基金會能夠更加壯大,給予病友更多關懷,並協助他們克服遭遇到的困難。「糖尿病控制不好的話,很多衍生問題不是醫師或護理人員能夠解決的。目前在仁濟院這裡做得還不錯,是因為我們不只處理疾病,更和社工人員合作,讓關懷深入社區,這也是我們自己和基金會持續努力的目標。」而邁向下一個里程碑,勢必也需要一些年輕、有熱忱的醫界同仁加入,將基金會的精神傳遞下去。「我相信這樣的人一定是有的,未來基金會要做的就是把這些人找出來,一起參與。我們已經度過了二十年艱辛的歲月,希望大家能夠打起精神、越戰越勇,繼續迎向下一個二十年!」

 後記: 無論是訪談中提到的人事物,或是訪談前後,我們提到最近也訪問了哪些基金會的夥伴,戴院長的記憶力總是教人驚嘆:「噢那個誰誰誰,他下個月幾號要辦個活動,我也會過去」、「誰誰誰現在在上海嘛,幾號才回來」,諸如此類的反應,讓人難以置信眼前是位年屆八旬的大前輩。也許豐富的生命經驗與自律使然,戴院長每日活力充盈,像是將近半世紀前剛入行時的樣子。從前輩的引領踏入杏林,到現在成為德高望重的醫界泰斗,最近甚至又榮獲厚生醫療奉獻獎的肯定,在這講求速效,不問積累的淺碟年代,相信我們在正見證一個「選擇走一條人煙稀少小徑」的行醫典範,衷心期待這個典範能繼續傳承下去,一如往昔。

回上一頁